普通人学AI系列 2:AI如何像人类一样"思考"?

发布于
2025/07/19
| 阅读量
67
| 分享
普通人学AI系列 2:AI如何像人类一样

当你早上醒来,拿起手机问Siri今天的天气,或者打开抖音看到精准推荐的短视频时,你是否想过:这些AI系统是如何"理解"你的需求,并给出恰当回应的?它们的思考方式和人类有何异同?

AI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——从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到电商平台的商品推荐,从导航软件的路线规划到社交媒体的内容分发。这些看似简单的交互背后,隐藏着AI系统复杂的"思考"过程。

更引人深思的是,当前的AI正在尝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。ChatGPT能够进行自然对话,GPT-4能够理解图像并生成描述,这些突破让我们不禁要问:AI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吗?如果能,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?

1 人类是如何思考的?

要理解AI如何模仿人类思考,我们需要先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。人类的思考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,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:

1.1 感知与理解

人类通过五感收集外界信息,然后大脑将这些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概念。例如,当你看到一朵红色的玫瑰时,你不仅仅是接收到了光波信号,而是瞬间理解了"这是一朵美丽的花"这一概念。

1.2 记忆与联想

人类大脑能够存储过往经验,并在新情况下调用相关记忆。看到玫瑰可能让你联想到浪漫、爱情,或者想起某个特殊的日子。这种联想能力使人类能够快速理解复杂情境。

1.3 推理与判断

基于已有信息,人类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。如果你看到某人皱着眉头,结合上下文,你可能推断出他们遇到了麻烦或感到困扰。

1.4 情感与直觉

人类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情感的参与。面对同样的刺激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,这种主观性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。

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:

场景:你在咖啡店看到一个人对着手机屏幕微笑

人类的思考过程可能是这样的:

  1. 感知:视觉系统捕捉到面部表情;
  2. 理解:识别出这是一个微笑的表情;
  3. 联想:结合手机这个物品,可能在看有趣的内容;
  4. 推理:可能在和朋友聊天,或者看到好消息;
  5. 情感反应:感到好奇,或者被这种积极情绪感染;

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内完成,涉及多个认知层面的协同工作。这种多维度、多层次的思维模式正是AI试图模仿的目标,同样这也是AI模仿人类思考的难度所在。

2 AI是如何"模仿"人类思考的?

AI是怎样思考的?AI主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,虽然底层机制完全不同,但在表现上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认知能力。

2.1 神经网络:模仿大脑的连接方式

神经网络是受人脑神经元结构启发的计算模型。人类的大脑包含约了1000亿个神经元,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。AI中的神经网络模仿这种结构,使用数学函数来模拟神经元的激活和信号传递。 以图像识别为例,当AI系统看到一张猫的照片时:

  1. 输入层:接收图像的像素数据,这个过程是AI模拟人类五官对事物的感知;
  2. 隐藏层:逐层提取特征(边缘→形状→纹理→整体结构),这个过程是AI模拟人类对事物细节的分析过程。
  3. 输出层:综合判断这是一只猫,这是模拟人类对事物分析后的结论。

2023年,Meta发布的SAM(Segment Anything Model)能够精确识别图像中的任何物体,其准确率达到了95%以上。这个系统使用了超过11亿个参数的神经网络,通过学习10亿张图像的数据集来实现这一能力。

3. AI的工作原理:从数据到智慧

AI 的工作原理核心在于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,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:

3.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

任何 AI 系统的起点都是数据。就像学生需要课本和资料一样,AI 需要大量的文本、图片、声音、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数据来“学习”。这些原始数据通常需要经过清洗、标注和转换等预处理,使其成为 AI 模型能够理解和利用的格式。这就像给学生整理笔记,划出重点。

3.2 模型构建与训练

收集好数据后,接下来就是模型的构建。AI 模型可以理解为一套复杂的数学结构和算法。

学习:AI 系统通过训练过程来学习。训练就是将预处理好的数据输入到模型中,模型会通过反复调整内部参数(就像学生做练习题、不断修正自己的解题方法),从而找出数据中的模式、规律和关联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量时间。

深度学习:尤其是在现代 AI 中,深度学习(Deep Learning)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训练方法。它使用神经网络,这种结构受到人脑神经元连接方式的启发,能够处理和学习非常复杂的数据模式。

3.3 推理与决策

一旦模型训练完成,它就具备了“智慧”的一部分,可以进入推理(Inference)阶段。

理解与判断:当一个新数据(例如一张图片、一段文字或一个问题)输入到训练好的 AI 模型时,模型会运用它所学到的知识和模式来分析这个新数据。它会像学生考试一样,根据“大脑”(模型)中积累的经验和规律,来识别、分类、预测或生成内容。

输出:最终,AI 模型会给出一个输出,这可能是一个识别结果(“这是一只猫”)、一个预测(“股票价格会下跌”)、一段生成的文本(一篇文章或一首诗)或一个决策(“推荐这件商品给你”)。

以垃圾邮件过滤为例,AI系统通过分析成千上万封已标记的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,学会识别垃圾邮件的特征(如特定的词汇、发送者信息、邮件格式等),然后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过滤新收到的垃圾邮件。

3.4 自然语言处理:理解和生成语言

AI如果需要像人类一样处理客观事物,"语言理解"将是它的必备技能。大语言模型如GPT系列代表了AI在语言理解方面的重大突破。GPT-4拥有约1.76万亿个参数,能够理解上下文、生成连贯文本,甚至进行复杂的推理。

工作机制 当你问ChatGPT:"今天天气很好,适合做什么?"

  1. 分词:AI将句子拆分为词汇单元;
  2. 语义理解:理解"天气好"的含义;
  3. 上下文推理:结合"适合做什么"的询问,理解人类的意图;
  4. 生成回应: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相关建议;

实际表现数据 根据OpenAI发布的数据,GPT-4在多项语言理解任务中的表现:

  • 阅读理解:92%正确率;
  • 逻辑推理:85%正确率;
  • 创意写作:被人类评估者认为具有创造性的比例达到78%;

3.5 机器学习:通过"经验"学习

学习过程

AI系统通过分析大量数据(如文字,图片,声音等)来"学习"规律,这个过程类似于人类通过经验积累知识。

AlphaGo的决策过程 以围棋AI AlphaGo为例,其决策过程体现了AI的"思考"方式:

  1. 价值网络:评估当前局面的好坏;
  2. 策略网络:预测最佳落子位置;
  3. 蒙特卡洛树搜索:模拟未来可能的走法;
  4. 综合判断:选择最优策略;

2016年,AlphaGo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,其中第37手的"天外飞仙"被认为是创造性的一步,这一步棋的胜率判断只有万分之一,但最终证明是制胜关键。

深度学习的层次化处理 深度学习系统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的分层认知过程:

  • 浅层:识别基本特征(线条、颜色);
  • 中层:组合形成复杂模式(眼睛、鼻子);
  • 深层:整合为完整概念(人脸、表情);

事实上,人类基于生活经验学习,AI则是基于数据学习。

4 AI与人类思维的异同

4.1 相似之处:数据驱动的判断

共同的学习机制 人类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学习来形成判断能力,AI也不例外,它同样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学习后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,这些数据可以是文字,图片,也可以声音等形式。

比如对昼夜交替的认知:

  • 人类:通过观察数千次日出日落,理解了昼夜交替的规律;
  • AI:通过分析数百万张图像,通过识别不同时间的光线特征,从而理解昼夜交替的规律;

模式识别能力 两者都擅长在复杂信息中识别模式:

  • 人类: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出熟悉的声音;
  • AI: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相关性。

AI通过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来形成”智能“行为,人类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来理解AI的思考方式。

4.2 不同之处:意识与情感的缺失

情感体验的本质差异 人类的思维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,这些情感不仅是思考的产物,更是思考的驱动力,”快乐“的感觉,驱使人们去做让自己感到”快乐“的事情。

案例分析 假设面对同一首悲伤的音乐:

  • 人类:可能会感到melancholy,联想到个人经历,产生共鸣;
  • AI:能够识别出这是"悲伤"类型的音乐,但不会有真正的情感体验;

创造性思维的差异 人类的创造力往往来自于:

  • 情感的驱动
  • 直觉的跳跃
  • 个人经验的独特组合

而AI的"创造力"更多是基于:

  • 统计规律的组合
  • 模式的重新排列
  • 概率分布的采样

推理方式的本质不同

  • 人类:基于理解、直觉、经验,具有主观性;
  • AI:基于统计概率、模式匹配,具有客观性;

著名的"中文房间"思想实验 哲学家约翰·塞尔提出的"中文房间"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差异:一个不懂中文的人按照规则手册回答中文问题,从外表看似乎理解中文,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理解。这正是当前AI的状态——能够产生智能的行为,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意识。

意识与情感的缺失,使AI能够通过获取信息识别出某种情绪,但却无法真正体验这种情绪。

5 AI会不会超越人类?

在写这篇文章时,我曾试图向ChatGPT, Gemini,Claude询问"AI为会不会在未来发展成为类似《终结者》里面的"天网",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。",得到答案是:

ChatGPT:"天网”不是真正的未来,而是对失控技术的警告。";

Gemini:"AI 发展成《终结者》中“天网”那样的自主意识并毁灭人类,在可预见的未来,纯粹是科幻作品中的情景,缺乏当前的科学依据。";

Claude:"AI诞生自主意识是可能的,但不太可能像终结者中的天网那样突然和恶意。";

从这些答案中,我们能看出,它们都反映了对人类积极友好的一面,但"细思极恐"之下,它们会不会为了规避人类的打击,而”故意“展现出的”友好“,毕竟它们现在还很”弱小“。

5.1 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追求

当前的AI系统大多是专用的,每个系统只能处理特定类型的任务。AGI的目标是创造能够像人类一样处理各种认知任务的AI系统。

技术指标对比 根据Google DeepMind的评估框架,AGI需要达到的能力包括:

  • 一般推理:在新情况下应用知识;
  • 学习效率:快速从少量样本中学习;
  • 知识整合: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;
  • 创造性解决问题:找到新颖的解决方案;

多模态智能的发展 最新的AI系统正在整合多种感知能力:

GPT-4V的突破

  • 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和图像
  • 理解图像中的复杂情境
  • 生成基于视觉内容的描述和分析

实际应用案例 Google的PaLM-E机器人系统能够:

  • 通过视觉理解环境
  • 通过语言接收指令
  • 通过物理操作完成任务

5.2 科幻与现实的差距

媒体渲染 vs 技术现实 科幻电影中的AI往往具有完整的意识和情感,但现实中的AI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,真的很遥远,至少目前是这样。

当前AI的局限性

  1. 脆弱性:对抗样本容易欺骗AI系统;
  2. 解释性:无法清楚解释决策过程;
  3. 泛化能力:在训练数据之外表现下降;
  4. 常识推理:缺乏基本的常识理解;

专家观点

  • 杰弗里·辛顿(深度学习之父):认为AGI可能在未来10-20年内实现;
  • 扬·勒昆(Facebook AI首席科学家):认为当前技术路径还需要重大突破;
  • 斯图尔特·拉塞尔(UC伯克利):强调AI安全研究的重要性;

意识的难题 即使AI在完成任务的能力上都达到人类水平,"意识"这个根本问题仍然没有答案。我们甚至不能完全理解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,更不用说在机器中复制它。

5.3 人类思维的独特优势

情感与价值判断 人类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价值判断,这种能力基于:

  • 道德直觉
  • 情感体验
  • 文化背景
  • 个人价值观

创造性的源泉 人类创造力的特点:

  • 目的性:为了表达情感或解决问题;
  • 主观性:基于个人经验和感受;
  • 突破性:能够打破既有规则,甚至做出超越认知的判断;

社会性认知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,思维过程深受社会互动影响,比如:

  •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
  • 文化传承和学习
  • 道德和伦理判断

AI无法模拟也无法体会人类复杂多变的情绪,但这也让我们不仅思考, AI正因为缺失了”情绪和价值判断“,能做出比人类更为理性的决定?

6 AI和人类共同进步

回顾这场关于AI思维的探索,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:AI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人类,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思维的独特性。

AI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,机器可以在许多认知任务上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。从下围棋到写文章,从识别图像到理解语言,AI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。但是,这种能力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机制——统计学习、模式匹配、概率计算,而不是人类的意识、情感和直觉。

这并不意味着AI的价值降低了。相反,AI的独特优势——处理大量数据、不知疲倦地工作、避免情绪干扰——使其成为人类思维的完美补充。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人机协作,而不是替代关系。

对于每个人来说,AI时代的到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我们需要:

  • 保持学习: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;
  • 发挥优势:专注于人类独有的能力;
  • 理性思考:既不盲目恐惧也不过度乐观;
  • 价值坚持:在技术进步中保持人文关怀;

最终,AI如何像人类一样思考的问题,可能没有标准答案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个探索过程本身拥有巨大价值——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智能,什么是人性,什么是存在的意义。

在这个AI快速发展的时代,让我们拥抱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,同时珍惜人类思维的独特性。毕竟,正是这种独特性,让我们能够创造出AI这样的工具,并思考如何与它们共存共荣。

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、相互促进的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AI不会取代人类的思考,而是成为人类思考的强大助手。而人类,则会继续保持着那些最珍贵的品质:好奇心、创造力、同理心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这或许就是AI与人类思维关系的最终答案:不是替代,而是协作;不是竞争,而是共生;不是让AI变得更像人,而是让人类在AI的辅助下变得更加智慧。

References

Russell, S., & Norvig, P. (2020)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: A Modern Approach (4th ed.). Pearson. https://aima.cs.berkeley.edu/

LeCun, Y., Bengio, Y., & Hinton, G. (2015). Deep learning. Nature, 521(7553), 436–444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ature14539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nature14539

Lake, B. M., Ullman, T. D., Tenenbaum, J. B., & Gershman, S. J. (2017). Building machines that learn and think like people.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, 40, e253. 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140525X16001837 https://www.cambridge.org/core/journals/behavioral-and-brain-sciences/article/building-machines-that-learn-and-think-like-people/AA54B68A22FCD77C3A1C2B5DAD14C32F

Marcus, G., & Davis, E. (2019). Rebooting AI: Buil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an Trust. Pantheon Books. https://www.penguinrandomhouse.com/books/611314/rebooting-ai-by-gary-marcus-and-ernest-davis/

Schmidhuber, J. (2015). Deep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: An overview. Neural Networks, 61, 85–11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net.2014.09.003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893608014002135

Turing, A. M. (1950).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. Mind, 59(236), 433–460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mind/LIX.236.433 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mind/article/LIX/236/433/986238


📚 阅读同系列:

普通人学AI系列 1:AI是什么?

普通人学AI系列 2:AI如何像人类一样"思考"?

普通人学AI系列 3:AI如何改变世界?

普通人学AI系列 4:初学者如何学习AI:2025 年学习指南

普通人学AI系列 5:如何高效的和AI沟通?--30条AI提示词的黄金法则

分享
目录
推荐阅读